 |
全部 |
|
 |
|
 |
丽水信息港APP |
|
微信公众号 |
|
|
|
东西河沿中间夹着营房弄,很短,很窄,是四牌楼到继光街的小路。
营房弄:巷,在戏院北而。南通解放街,北接继光街府前地段。一九六七年曾名解放街_弄与二弄,一九八一年恢复原名。清朝时建有营房,后毁于火,弄以此得名。水泥路面。门牌数1——55号。
营房弄小时候经常走,入口处已经被晶都商城改造了,出口到还跟原来一样,过了河沿就是继光街,穿过草药摊和砂锅摊就到继光街。中间有个小坡,坡底藏着两座老宅,小时候不懂,长大了去看了看,还是蛮有特色。 |
|
泰山弄东端与西河沿通。
西河沿:巷,一九六七年曾名中山街二弄,一九八一年九月恢复原名。西接中山街,东交营房弄。水泥路面,但弄狭窄。门牌数1——27号。巷沿城中河渠西段而得名。《丽水县志》卷三载:“城中水,宋庆元三年(1197年)州守赵善坚于城西北导丽阳后溪水,逶迤至通惠门,潴为莲渠,南流入城经清香桥,潴为净池。”水渠分两支,东支经叶塘、虎啸门出城;南支经濠头街,梨园,均入大溪。 |
|
泰山弄:巷,中部相交中山街,分东西二段。东段至继光街,朝向市医院,原称关王庙弄;西段通桂山路,在市人民政府驻地后,原名泰山宫弄。巷内原设有碧霞元君庙,后称泰山宫。一九六七年,东西段分别改称中山街一、二弄;一九八一年九月,统称泰山弄。水泥。路面。门牌数1——40。 |
|
绅弄出头,就是桂山路。
桂山路:巷,原北段曾称丽光路,南段曾称丽南路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建有“圭山书院”,因路中段沿此院旧址,以“圭”与“桂”,同音,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命名。北起通惠门(左渠门),接城西路、继光街;交解放街,经白塔头,南止栝苍路。长590米,宽5米,水泥路面。门牌数1——124号。设此路单位有市土特产公司、面粉加工厂、地区防疫站。
绅弄连桂山路是原量具厂,可通仓前菜场。 |
|
天妃宫再往南现在都是新城区了。
2008年旧城改造,大水门区块拆迁,很多老弄堂消失,当年末我拿个小卡片机钻进了拆迁的遗址中,留下了几张弄堂的标牌。 |
|
丽水位于瓯江边,瓯江古时也叫大溪,景色迷人的大溪也有暴虐疯狂的时候,历史上,大溪洪水暴涨毁屋淹人的事件时有发生。史料记载:唐代显庆元年(656)九月,栝州大风暴雨,溺死7000余人;神功元年(697)三月,栝州大水,冲毁栝苍县居民700余家。南明山有一处题刻,记载了宋代的一场大水灾: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,洪水自溪暴涨,约高八丈,人多避于楼屋,误死者不可胜计,因纪于石,以告后来。”这则佚名的《高阳洞纪事》摩崖题刻,记载了在南宋绍兴甲子、丙寅二年(分别是1144和1146年)丽水遭受两次特大洪水袭击的史实。 |
|
灵鹫寺石塔(也名七佛宝塔和灵山寺塔),原建在丽水市城东20里的灵鹫山灵鹫寺(也称灵山寺)山门前,寺早年塌圮(PI),塔幸存。20世纪50年代末,因建瓯江大型电站,丽城在淹没区内,有关部门将四座石塔迁置于云和县城郊前溪山上,石塔有不同程度损坏。后电站停建,于20世纪80年代初运回丽水置于万象山南麓山坡上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|
|
万象山:在市区西南部,以山得名。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,山因以名。万象山南环大溪,山水秀丽,为城中最高山,海拔132米。据《丽水县志》卷六:“在旧州治南,据《名胜志》,则唐时已有之矣。” |
|
应星楼,位于浙江丽水瓯江滨江景区内,楼高达45.9米,共有九层,面积达2480平方米,2009年重建。 |
|
清道光丙申《丽水志稿》记载:城内有五条街,纵向三条,横向两条。分别是东直街、中直街、西直街、北横街、南横街。中直街是主街道。从大水门到仓前过刘祠堂背,转至今大众街到府前,西折继光街到太平坊,再右转今中山街北上到丽阳门。。。府城的繁华地段主要在中直街中段和南段,即今府前至三坊口、刘祠堂背和仓前街。刘祠堂背转到仓前,旁边有座天妃宫。 |
|
从刘祠堂背穿过中山街,就是绅弄。
《86版丽水地名志》载:“绅弄:巷,东连中山街,西接桂山路,中支沿梅山南坡而上。《丽水县志》卷三载:“《括苍汇纪》云,宋士大夫多居此(梅山)”。巷因以名。一九六七年改称大众街三弄,一九八一年九月恢复原名。水泥路面。门牌数1-67号。市商业局设巷东,地区防疫站设巷西。” |
|
《丽水城沧桑记》载:据吴克裘先生《刘祠堂背》一文表述:“花园弄(现称梅山弄),因建有何家花园而得名,该花园是江西儒学提举,汤显祖的老师,云南参政,编纂《栝苍汇纪》的何镗所建。”——作者:蒋一江
《86版丽水地名志》载:梅山弄:巷,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。曾名花园弄,清朝建有何氏花园,一九六七年改称大众街四弄,一九八一年九月改名梅山弄。以巷盘越梅山得名。东起大众街三坊口地段,西至中山街,中部另有一支连刘祠堂背。水泥路面。门牌数l——24号。梅山中学设在该巷。
一进弄堂,两边是高高的院墙,其中一座是梅山弄19号(原花园弄2号)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。 |
|
《86版丽水地名志》载:刘祠堂背:巷,东起大众街三坊口,西至中山街梅山脚。一九六七年曾名大众街三弄,一九八一年复称刘祠堂背。弄沿富山南坡,古以庙称三皇岭。至“明嘉靖中,因三皇庙废址,建元勋祠祀诚意伯刘基”(《丽水县志》卷三),巷名以此。石板路面。门牌数1——88号。 |
|
丽水城东南出口好溪与瓯江汇合处旁有座虎头山,在山上有一明万历十三(1585年)建造的塔,因与厦河村隔溪相望,丽水人都称之为厦河塔。 |
|
巾山塔位于丽水市城区3.3公里的巾山(也称巾子山)之巅,与厦河塔遥遥相望。该塔建于何年已无确切依据。但据明朝张惫亚于正统三年(1438)所撰《元妙观碑》云:“观有寥阳殿,向巾子山,山有塔。”则可断定在明正统之前。 |
|
走过谭宅,酱园弄就与文昌路交叉了。
《86版丽水地名志》文昌路:巷,曾名团结路。明嘉靖年间,圭山上建有圭山台;圭山在囿山西。清康熙年间,就台建阁,以祀文昌,俗称文昌阁,已毁。一九八一年九月,以路沿旧址之下命名。该路北起虎啸门,经镇东楼、宋衙基、汪衙基、文昌阁旧址,南止市无线电厂,连囿山路。长760米,宽4.8~5.5米,水泥路面。有市五金交电公司、市印刷厂、市民政局教养院、市图书馆等单位。门牌数1——165号。 |
|
以前平行枣树荫弄的还有王衙弄、酱园弄,旧名“王衙弄”被拓宽成了解放街的一段(大众街至文昌路地段)。酱园弄倒还部分保持着原来的风貌。
《86版丽水地名志》载:酱园弄:巷,西通大众街,东达文昌路。巷内原设王氏酱园酒坊,故名。据传清康熙年间已有作坊,民国期间停业。一九六七年改名大众街六弄,一九八一年九月恢复原名。水泥路面。门牌数1——53号。 |
|
今天特意到缙云壶镇宫前村的南宫寺看梅花。
南宫寺始建于梁普通二年(521),原名荡青莲馆,为道教活动中心,据说当时道众七百,香火兴旺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,贞观十年(636)复置。其后几经兴废,先后易名括苍观、崇真观、九霄观。宋绍兴年间(1131~1162)藏书4565卷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改观为寺,名景云寺。现名南宫寺,有尼住持。 |
|
绕回太保庙弄的进口,交叉过文昌路,连枣树荫弄出大众街。以前住太保庙背顶上,要上街就必经过枣树荫弄,依稀还记得窄窄的弄堂,上街的兴奋从这里开始蔓延,回来快到家的情绪也从这条弄堂开始酝酿。
《86版丽水地名志》载:枣树荫弄:巷,曾名大众街五弄,于一九八一年九月恢复原名。东至文昌路,西通大众街。水泥路面。昔时该地多枣树,故名。门牌数1——15号。 |
|
|